历史上有很多现象都不符合人们的主观印象,在某些人看来,不符合他们认知的想象就是胡编乱造,就是随便写的。比如清末甲午战争的炮弹超过200万就被看作是不可能,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,因为“我大清”在国际军火商眼中等级确实比民国军阀们高,清末的炮弹生产也比民国时期给力。
洋务运动以后的满清是国际军火商,尤其是火炮生产厂家眼中的优质客户,清末军队的火炮数量远超民国时期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洋六镇,北洋军一个师的火炮就有54门,到民国时期一个师能有十门火炮就能横着走,可以充当某只武装的绝对主力(新一军总共才有山炮31门、榴弹炮12门,抗战前的教导总队也只装备七五山炮12门)。
展开剩余74%满清购入的火炮数量也超过抗战前的中国军队,满清从1868年开始购入克虏伯火炮,中法战争后满清更成了克虏伯火炮的粉丝,仅仅在1871年满清就一次购买克虏伯火炮328门,在甲午战争前一共购入了大约2000门克虏伯火炮,甲午战争后再次购入2000门,满清在灭亡前先后购入克虏伯火炮4000门(以上资料出自《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的近代化》)。满清自己生产的火炮数量是3970门(《中国近代兵器工业》一书的统计),甲午战争前也生产了近半,所以甲午之战时中国的火炮总数已经达到了4000门以上(不计算阿姆斯特朗火炮等杂牌)。
满清购买的火炮多,军火商们搭售的炮弹就越多,技术转移的力度就越大。在甲午战争时期,张之洞委托购买了英国军火,其中“大炮三十尊”,搭售的“炮弹14400颗”,每门大炮搭售了400多发炮弹。按照这个比例推算,满清购买的数千门火炮,被搭售的炮弹总数也有上百万发。由于满清购买了克虏伯外销火炮13.7%,是VIP级别的大客户,克虏伯不但给李鸿章送上了“中国的俾斯麦”这样的漂亮话,还给中国兵工厂提供了炮弹制作技术。满清时期的兵工厂生产的炮弹总量也超过民国前期,在清朝灭亡前,满清兵工厂生产了365万1596发炮弹,很多都是克虏伯手把手教的。
但在民国时期,中国就不是国际军火商眼中的大客户。这可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从1919年到1929年中国遭遇了持续十年的军火禁运,不但英法协约国集团严格对中国出口武器,就连德国军火商需要转手捷克才能向中国出口武器弹药。武器禁运虽然不能禁止全国武器交易,但中国大规模的火炮和炮弹进口却被禁止,中国军队的火力都下降了一个等级,堪称对中国军队的智子封锁。
在军火禁运前后,中国兵工厂的技术引进也严重受限,北洋时期中国兵工厂一共才生产了炮弹15万661发,截止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兵工厂也才生产了33万5162发炮弹(数字来源依旧是《《中国近代兵器工业》,读者们谁有能力找原始资料,本人很欢迎)。在抗战时期,中国兵工厂一共才生产了炮弹171万6075发,整个民国时期中国兵工厂一共才生产了炮弹241万发,总数还是比不上清末50年的总产量(这个数字不包括解放区)。
甲午战争时期清军的弹药消耗也可以从日军的缴获上得到印证,按照日军的统计它们缴获的清军炮弹总数是“二百五十六万四千五百零七发”,穷鬼帝国主义的阵亡数字有虚头,但缴获不说谎,因为很多物资它们会严格保存,日军八国联军时期缴获的清军武器,日本都能储存到抗战送给伪军(数据来源是《中日战争》第四册)。
民国时期军队数量相对于清末已经膨胀了好几倍,中国兵工厂还要生产对内战更加实用的轻重机枪、迫击炮、手榴弹等近战武器,对火炮和炮弹这种内战中不大“实用”、难度又大的东西生产积极性也不大。所以才出现了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弹药远不及清末的奇景,它是不可思议,但真的发生了,不是某些人两句话就可以无视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